Monday 11 July 2011

PhD 该怎么念?

将近25岁的我在最近这段时间里面发现自己“真真实实”的成熟了许多,无论是思想还是做事情都有了自己的计较,考虑的多了,反思的多了就成为自己的一种习惯。有了思考,有了反思,就可以把他们好好的记录下来,李笑来老师告诉我们这个就叫做积累。

周六上午汇报自己的工作进展,虽然数据仍然是一片狼藉,但是所幸杨老师还是那么“和气的”鼓励我,并给我指导未来前进的方向,这个可能就是一个phD导师更应该做的。他们其实也并不知道研究中具体的细节,只是给你指向未来你的研究方向。按照国大一个老师讲的PhD导师更多时候其实就是一名“QC”(quanlity certificate) 把着你的研究质量,这个是他们应该做的,至于细节化的东东,他们没有做过的可能也不会很清楚。

而且作为一名成熟的PhD更应该从骨子里面了解这一点 ,反观我自己还是停留在“幼稚阶段”,总是希望老板能够给他们具体的研究的detail。这样子的研究生有时候也能够幸运,可能他需要指点的方向导师正好是经历过的,这样子他就能够得到一些“好处”。可是更多时候,导师也是对这个方向知之甚少,根本没有太多的办法提供给你,同时如果研究生自己“幼稚的”以为导师“应该”给出detail的话,其结果很可能是大家不欢而散,甚至得到相反的结果(心里怀恨在心)。再进一步,那些现时得到好处的研究生如果以为 “每次通过问导师就可以代替自己的思考”的话,他一方面难于得到进步,同时如果在后面的研究遇到导师并不熟悉的情况就会很可能发生上述的情况,从而导致死循环。那么,有什么办法跳出这个死循环呢?李笑来老师讲,跳出去的话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自己“你给我什么我就用什么好了,积累到一定程度我再去换能换的东西”。在这里,我想就应该是我们认清楚自己的目标(为成为一个能够独立进行研究的博士努力),积极的用我现在手里面的东西,然后和时间做朋友,慢慢积累,从而成为“导师都不熟悉的领域”的明白人,是件多么牛逼的事情啊,哈。

读《红楼梦》

临睡前习惯读一点书,最近在念《红楼梦》。

原来并不是这本书不好,而是读书也是跟读者的心智有关。我很羡慕那些能够在十多岁就捧着《红楼梦》津津有味的小读者。我在他们那个年纪还只能接受诸如郑渊洁的《童话大王》,金庸的作品。记得《红楼梦》也翻过两页,直觉无趣。到现在心智成熟了些,看这本书才觉得以前的自己太幼稚。这本书当真如木遥言,“读一遍两遍三遍哪里够?”迄今我才念到二十多回的样子,不过好书是适合慢慢读的,读很久很久。

挑拣一些有意思的地方

第五十五回 王熙凤生病以后荣宁二府主要由探春(赵姨娘生)与李纨(死去贾珠之妻)来掌管。从这一会中就可以看得出凤姐有才之处全在择人收纳膀臂羽翼,而并非以为以才自恃,可知道这才是大才。且看她如何从管理方面评价周围的人物。

宝玉,虽然是个中心人物,但是“又不是这里头的货,收服了他也不中用”。王夫人呢?她仁慈心软“是个佛爷,也不中用”。贾环小人一个,只能“灯油热炕火灶让他去钻”,只是个享受现成的主,那能去管理二府。黛玉不用说,“是个美人灯,风吹吹就坏了”。宝钗倒也是个得大体的人,但是一则“是亲戚,不好管咱家事物”,二则“拿定了主意“不干己事不开口,一问摇头三不知””。能管好自己,但是轮到管大家子事物,就不开腔了。

果然在收拾了赵姨娘兄弟丧葬费用了以后(牛刀小试),就开始大刀阔斧的“兴利除宿弊”。

Hello, world!

Hello World

This is exactly the first blog I post online.